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比較接近我在讀《夠好的工作》前想找的列點式執行指南,相較之下對案例的探討就沒有後者那麼深入。可能故事型的案例更容易深植人心,我覺得如果不是先讀了《夠好的工作》、在想法上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轉變,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的某些論點對我來說可能就不會這麼有說服力。
接續讀完這兩本書,可以發現兩者概念相似,印證了某些道理的重要性得到兩本書作者的共同認可。同時,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。這篇筆記將著重在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能與《夠好的工作》互相補充的內容,會分成關於個人生活跟關於工作兩個主題。
A. 關於個人生活
A-1. 關心生活的不同面向
《夠好的工作》提到了「生活本身就是目的,而不是工作間的過渡」,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則進一步提供檢視框架。書中列舉生活的 10 個面向:心靈、智慧、情感、體能、婚姻或親密關係、育兒、社會、職業、興趣、財務(第 3 章)。
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在這些方面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,但如果要更集中和簡化一點,書中也提到了三個最基本要關注的重點:自我照顧、重要人際關係和專業成果。
- 自我照顧:最基本的包括:吃飽、睡好、規律運動、與所愛的人相處、培養有意義的嗜好、留有自我反思的時間。
- 「留有自我反思的時間」在資訊過載的現代生活中尤其容易被忽略,而培養有意義的嗜好已經在《夠好的工作》的心得中有所提及。書中引用了一份研究,指出經常活動和運動的人,長期所得會比較高。我是覺得參考就好,不過這結論還滿有趣的。
- 重要人際關係:我們當然希望留出時間與重要的家人朋友相處、交流,但工作優先的思維往往讓我們忽略了這些「看起來不那麼急迫」的事情。書中提出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小工具,就是把這些重要的相處時刻排進行事曆,這樣你就更容易為這些寶貴的時刻真正預留出時間。
- 我自己在工作上經常使用這個技巧,效果非常不錯。在把任務真正排進行事曆之前,常常因為覺得當天工作量「看起來」不多就接受了其他人的約會或丟來的臨時任務,結果常常中途發現根本做不完。但在預先排好工作後,這種情況少了很多,也更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至於將生活中更長期的待辦事項也排進行事曆,這也是我正在努力實踐的一點。
- 專業成果:書中提到,要產出專業結果,需要從結果回推:(1) 清楚知道你負責產出的是什麼;(2) 列出要做哪些事情;(3) 為這些事情在行事曆預留位置。或者從個人角度出發,思考:(1) 你想創造的專業成果是什麼?(2) 你專業上不可妥協的重點是什麼?(3) 為這些事情在行事曆預留位置。
- 這些問題的答案,會成為我們在任何時候做工作上決策的標準。書中作者舉她自己的例子:她是公司的執行長,負責提出預算、發展團隊、建構願景,需要做的事情包括訓練下屬、優化現有計畫、主持財務會報等。當你把最重要的事都排進行事曆後,就會發現那些無法被排進去的事項,其實可能也沒那麼重要。
只要現在多努力一點點就好,報酬、休息、經營家庭、獨處時間之類的,之後就會實現。但我們遲早會發現,工作是沒有盡頭的。否認事實,想著加班只是暫時,這樣的生活很容易,但一轉眼三、五、甚至十年過去,我們仍在超時工作,而生活早就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。
第 4 章
A-2. 認知到真正的「贏」=把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完成
這與《夠好的工作》提到每個人都應該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很像,不過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有提供更具體的定義方式和注意事項。
首先要意識到,真正的工作生活完美平衡是不存在的,「如果成功代表一切完美,那我們大多都會失敗」(第 5 章)。就算我們暫時達到平衡,出於各種不可控的因素,也未必總是能保持在這樣的狀態;這跟《夠好的工作》認為不應過度陷在「夢想工作」這個概念,原因很相似——即使它現在看起來完美,卻未必永遠都是。
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是:做出取捨(排序生活所有面向中(而非只有工作)最重要的事情)、投入最有意義的人事物(排進行事曆!),盡可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。
「贏在職場又贏在生活代表把該優先的事情排優先、在能力範圍發揮影響力、掌控你可以掌控的事情。」
第 5 章
A-3. 認知到我們「需要」沒有成就的時間(包括睡眠時間)
《夠好的工作》說閒暇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目的,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更是直接宣布我們就需要有這樣無所事事的時間。原因如下:
- 提升生理健康:我們的生理機制需要工作與休息互換的規律;而且不是因為工作才值得休息,而是因為好好休息之後,才能有效地工作。
- 提升心理健康:睡眠有助於控制情緒。睡眠不足時更容易抓住無效策略不放、對他人的訊號判讀錯誤、過度反應,或以負面方式表達情感。
- 激發創意:大腦處於自在漫遊(而非以成就驅動)狀態時,更容易產生突破框架的點子。比如在工作上苦苦思索解法,卻在上個廁所或散個步回來後突然有所領悟。
- 為專業加分:
- 和專業無關的嗜好可增強對工作能力的自信。這裡我比較偏好《夠好的工作》的說法:因為嗜好幫助我們把自我價值和工作成就鬆綁,讓我們培養多方面的自信,進而在工作上有更好的抗壓能力。
- 發展新嗜好時的「初學」思維也可能在工作上有所幫助。重新學習一項事物會強迫我們跳脫自動(auto pilot)模式,激發新的思考或行為模式。
另外,書中也提供了一些幫助睡眠的建議:至少睡 7 小時、睡眠時保持涼爽溫度(約攝氏 18 度,比想像中還低)、睡前避免接觸令人心情不好的資訊來源、睡前一到兩小時可以洗澡十分鐘。
對此我也找到一些佐證的參考資料:
- 這篇文章提到:理想的睡眠溫度是攝氏 16-18 度。 這聽來可能有點冷,但體溫會在晚上下降,為睡覺作好準備。
- 這篇文章提到:研究團隊發現睡前洗澡最佳水溫在攝氏40- 42.5度,可使睡眠品質變得更好。睡前一到兩小時洗澡可以讓平均入睡時間減少十分鐘。
- 這篇文章提到:白天時專注於學習新事物,能促進新的樹狀突開始形成。接下來,晚上睡覺時,這些小突起變成了樹突棘。新的樹突棘與新神經元的突觸開始連結。這些連結越多,就越強健,而你的腦連結組也越牢固。這表示你更容易思考你正在學習的東西,就像你能在平坦順暢的道路上駕馭思維,而不是在充滿坑洞的泥濘小徑辛苦前行。
B. 關於工作
B-1. 我們會超時工作,一部份原因是工作本身就有吸引我們的特質
我沒有用這個觀點想過,畢竟「我們不想工作,卻又必須抗拒想工作的念頭」這乍聽起來太矛盾。原因在於:雖然工作大部分的時候都很痛苦,但工作也可能讓我們體會到心流、感覺到成長及自我實現,甚至透過獎金或升遷誘使我們在工作的跑步機上一跑再跑——這點也和《夠好的工作》所說的一樣:如果一味地追求外在設定的獎賞,很容易陷入無止盡的追求迴圈,卻永遠沒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一天。
而且,當燃盡心力工作使得生活其他面向失衡,工作的樂趣也會逐漸消失。
結論是:我們當然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好處——只要它沒有影響到你去實現生活中所有面向重要的事。
B-2. 工作做不完就花更多時間工作=用過勞解決過勞
這很不應該大家都知道,但當工作做不完,我們的第一直覺通常還是加班做完。如果是緊急情況,偶偶加班趕一下沒什麼問題;但長期這麼做,對個人或公司都沒好處。書中引用研究:只要工作超過一定工時,生產力就會下降。因此用高工時提高生產力這個方式是不成立的。
作者甚至進一步提出,由於現代工作在智力和情緒投入的程度都比以前更高,所以更容易感到疲憊和不快樂;而且跟勞力會隨時間下降一樣,我們也無法長期維持這種程度的精力。因此對於知識工作者而言,也許提高生產力的方向不是增加工時,而是減少工時(每天工作約六小時)。
之前嘗試過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書中的好時光日誌(Good Time Journal)這個工具,紀錄執行每項工作時的投入程度和精力高低,我發現到了下午四點左右,無論當時做的事情我有多投入,精力通常都比較低。我覺得跟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所說「人(尤其知識工作者)無法長期維持高度精力」及「每天合理的工時約六小時」滿符合。只是就算你已經做滿六小時、完成重要任務,通常還是得待在辦公室無法下班XD
要跳脫用過勞解決過勞的迴圈,可以嘗試:
- 利用書中提供的雙贏練習簿先對自己靈魂拷問一番,找出自己這麼努力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,是真的為了自己,還是迎合別人期待?
- 設下明確的工作時間限制,工作就是要在工作時間內處理完,不要總想著可以在晚飯後再回一下公司訊息,也要讓你的團隊或客戶知道你所設定的界線。
- 關注工作做了哪些事,而非投入多少時間。好好審視工作內容,找出自己擅長(做得好)的事情也喜歡的事情,然後努力把你不喜歡或覺得無聊的任務刪掉、自動化或外包。我們的目標是最大化既擅長又喜歡的工作,使工作更符合興趣和專業能力。 這一項是我覺得除了「把重要的事排進行事曆」之外最有幫助的。讀完這本書不久,我在工作上又遇到了「不喜歡的任務」:不難只是繁瑣、責任歸屬模糊。在執行時覺得好煩好煩,後來想到書中的建議,有了明確可以嘗試的方向後忽然覺得煩躁感也降低了。
但喜歡討好別人的人,至少要先想到討好自己,畢竟自己也是人;而如果是想要避免衝突的人,我們也要意識到,如果任何讓工作與生活失去平衡的要求,我們都概括承受的話,只會迎來更多不必要的內心衝突。
第8章
我的收穫
讀完《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》再自我反省後有個想法:盲目努力其實也是一種逃避,一種覺得我花了時間就是盡力了、花更多時間就可以達到完美的自欺欺人。
比起努力,更重要的應該是「用心」。先用心思考 1. 什麼對我真正重要(個人層面)2. 什麼是團隊的目標(工作層面)3. 哪些工作我擅長又喜歡(個人+工作層面),思考過再開始行動。這樣不僅能在工作上、生活上都完成目標,也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來完成重要的事情。
其實書中的道理都不高深,平常在文章或影片都多少看過,但就是不會想到去實行。不過跟著書裡的雙贏練習簿強制自己靜下來思考後,有逐漸在生活中感覺到微小的改變。
例如,當我在工作上覺得力不從心時,我發現自己比較能分辨現在遇到的狀況是「單純情緒投入太高」、「工作內容我不喜歡/不擅長」或是「工作負擔影響到我執行生活中其他的重要事項」,進而判斷對應的行動,像是持續觀察、嘗試調整、準備轉職等。
贏回自主人生,終結過勞崇拜(Win at Work and Succeed at Life)
- 作者:Michael Hyatt & Megan Hyatt Miller
- 譯者:鍾榕芳
- 出版年份:2023
- 出版社:樂金文化
- 閱讀平台:Google Play 圖書
- 閱讀時間:2024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