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腦筋急轉彎》成長就是接受人生中不只有快樂

趁著續集上映,最近才在 Disney+ 上看了《腦筋急轉彎》,覺得是一部不同年齡層、不同生命階段看了都會有收穫的電影。對兒童觀眾來說,電影用擬人化的方式介紹情緒,簡單易懂;對成人觀眾來說,電影也能帶來很多啟發。

 
Warning 📢 觀影筆記和讀書筆記都會涉及劇情,請斟酌閱讀。
 

1. 愈長大,就愈難體會到單純的情緒

人一旦脫離嬰孩時期,開始進入學校、出社會,當人際間的互動變得愈來愈複雜,很多時候情緒也都是混雜的,很難像孩童時期那麼容易感受到單純的快樂;就像《腦筋急轉彎》裡最後樂樂最後發現悲傷的情緒也可能帶來快樂(萊莉因輸球而難過,但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帶給她溫暖),還有萊莉的情緒主控台從樂樂主導轉變成所有人輪流操控。

2. 一昧追求快樂並不切實際

一開始樂樂想把憂憂排除在情緒主控台之外,畢竟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,但如同 1 所說,樂樂後來也發現萊莉長大的旅程中不能沒有憂憂。

而且樂樂幾乎總是處在亢奮狀態,憂憂才是能夠靜下心來傾聽的人;這讓我想到在某本書中讀到,令你享受的事未必是總是帶來快樂,有可能在做的過程中其實很痛苦,例如很努力蒐集資料、苦思架構、鑽研排版,但最後做出很棒的報告。

3. 除了快樂,其他情緒也同樣重要

《腦筋急轉彎》故事的最初,情緒主控台幾乎是由樂樂主導;但最後所有情緒都發揮力量,幫助樂樂和憂憂回到總部。故事的結尾,在萊莉的曲棍球比賽中,所有情緒也輪流掌握主控台,讓萊莉發揮她的最佳狀態。接受各種情緒的存在,能幫助人在生活中更自在展現自己的特質。

與之相反,當大腦由極端情緒掌控時,則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。當驚驚、怒怒和厭厭掌握情緒主控台時,萊莉不僅陷入低潮,還做出偷錢、翹家等和她本性相悖的行為。

皮克斯介紹《腦筋急轉彎》的頁面上也可以看出,各個情緒其實各有任務,並沒有正面負面之分。像怒怒是希望確保事情對萊莉來說是公平的,驚驚則是希望確保萊莉的人身安全;只是仍然要確保這些情緒的平衡,避免由某一個情緒過度主導自己。

4.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

當樂樂和小彬彬陷入垃圾場時,雖然已有預料小彬彬會犧牲自己讓樂樂離開,但實際發生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。樂樂藉由小彬彬的幫助並利用萊莉的幻想男友回到總部,或許是電影想提醒我們要保有童心,還有不要失去夢想。感到失落的時候,也許想像和希望能帶你重新找到前進的力量。

5. 多重身份有助於對抗壓力

搬家讓萊莉在一夕之間失去多個身份,包括冰球隊隊員、兒時玩伴的摯友,甚至父母生活中也有其他事要擔心,自己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。身份的改變影響了萊莉對自己的價值判斷,進一步導致她情緒失衡。

這也讓我聯想到在《夠好的工作》心得中提到的:「發展多重身份能讓一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更高」,電影中萊莉的狀態提供了一個反面例證,萊莉的多個個性島也讓我覺得很像不同的價值容器,個性島連結著潛意識區(回憶、夢境、抽象思考等)和大腦總部(意識),愈多的個性島(價值容器)能讓一個人的人格更穩固。

其他衍生感想

我覺得核心記憶這個設定滿有趣的,真正形塑一個人的主要是某些重大經驗,像電影中萊莉搬家的經驗。大腦總部存放核心記憶的位置有限,許多記憶最後都會進到垃圾場然後被遺忘,比如我剛才在網路上隨興滑到的內容。延伸想到的是,應該盡可能去創造生命經驗,因為愈多新體驗就愈可能觸發不同的情緒,產生快樂情緒、創造快樂回憶的可能性也更高。

另外所有電影中出現的文字,例如告示牌、報紙等等都有翻成繁體中文(至少 Disney+ 上的版本是這樣),覺得很用心。

©️ Disney+

腦筋急轉彎(Inside Out)

  • 導演:Pete Docter
  • 播映年份:2015
  • 觀看平台:Disney+
  • 觀看時間:2024-06

Posts created 39

Related Posts

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. Press ESC to cancel.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