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讀《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》
觀察自己在工作上的狀況,發現自己很難開口對主管或同事求助,容易導致自己不停內耗;搜尋到別人心得之後決定讀讀看這本書。
《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》重點筆記
1 為何要求助
- 求助困難的原因(第二章)
- 人們常低估他人願意幫忙的程度
- 求助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方式
- 如果擔心求助令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 → 可以先釐清自己的求助動機
- 依賴型 Dependent help-seeking
- 自我成長型 Autonomous help-seeking → 勇敢求助
- 不是先幫助過人才有資格求助,而是先有人求助,才能有人給予,重點是要讓求助/給予成為正向循環
- 影響團隊效能的關鍵(第二章)
- 心理安全感:在團隊中承擔人際風險是安全的:不害怕指出問題、提問題、面對棘手議題、犯錯、求助等——最為重要
- 可靠度:以卓越的高標準準時完成工作
- 結構與清晰度:明確的角色、計畫與目標
- 意義感:工作具有私人重要性
- 影響力:團隊的工作很重要,而且帶來正向改變
- 對我而言求助最大的障礙是什麼(第二章)
- 過度堅持靠自己:既然我被賦予任務就要有能力解決問題
- 缺乏心理安全感:不覺得有人能協助我、擔心被認為小題大作
- 求助得付出社會成本:擔心索求太多幫助
- 我的求助/助人種類(第三章)
- 我測出來是孤狼型=求助/助人分數都很低,自己感到非常震驚。我本來就預期求助分數會很低(所以才來看這本書XD),沒想到助人分數竟然也這麼低;自認為在職場上算蠻樂意提供幫助,這點也受到多位主管認可。不過看了一下題目,覺得亞洲職場文化普遍要拿到 4 分應該不容易吧,畢竟誰會隨時詢問職缺資訊跟互相介紹朋友同事認識(難道大家都會)
- 但我也反思了一下為什麼求助分數這麼低(書裡說助人平均分數是2.5,理想分數是4以上,我只有1.3),可能因為我潛意識認為不求助獨立完成工作比較有成就感,而且是有能力的象徵(相較於頻繁求助),所以會覺得如果自己能完成就盡量不要求助 → 但讀完這本書我暫時也還是想不到什麼很具體的解決辦法
2 如何求助
(1) 先了解自己的目標與需求
觀念建立:
- 區分最可能帶給你幸福感的目標,應符合:
- 本質的 Intrinsic:本身有趣、激勵人心、讓人振奮
- 真實的 Authentic:代表你的熱情、興趣、價值觀,而非來自父母或同儕壓力
- 當你必須執行不樂意承擔的目標時,將最終目標牢記在心,能幫助你從新的角度看待這項目標
工具:
- 快速啟動
- 我遇到的挑戰是 ,而我需要
- 我正在 ,而我可以從 得到幫助
- 我希望 ,而我需要
- 清楚闡述目標
- 目標名稱:例為知識協作發展出衡量標準
- 描述:例我們想發展一套衡量標準,衡量知識協作在個人、小組、組織層級的強度。這能讓客戶改善組織內的知識協作,也能展現我們公司的價值
- 期限:例 12 週內
- 衡量標準:例創造一套可以 A. 適用不同組織 B. 讓客戶進行比較 的評量系統
- 為了完成目標,我需要 資訊、建議、推薦、引薦、財務資源、人力資源、參與、有形資源等
- 勾勒願景
- 定義:
- 無關如何達成某個目標,而是成功看起來像是什麼樣
- 不是期望某件事會發生,而是弄清楚打算讓什麼事情發生
- 好處:避免一頭鑽進辨認問題、討論對策,導致迅速失去幹勁、無法取得太多進展。
- 願景應該是
- 能激勵人心
- 在策略上合理
- 有憑有據
- 經過溝通的
- 範例:作者對曾經任職系所五年後的期望包含卓越的研究、出色的教學、絕佳的工作環境、積極參與所屬社群這4大願景
- 定義:
(2) 把目標/需求轉換成聰明的請求
SMART(具體、有意義、可行動、可執行、有期限)
- Specific:具體的請求才能讓對方立刻聯想到他所擁有的資源或人脈
- 我需要「資訊」⚠️
- 我需要 資訊⭕
- Meaningful:說出「為什麼」能引起他人的同理——覺得自己較常忽略
- 我需要門票⚠️
- 我需要門票慶祝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⭕
- Action-oriented:明確表達希望對方以怎樣的行動協助,能讓對方更清楚怎樣能幫助你——覺得自己可以更進步
- 我要轉職成企劃人員⚠️
- 我需要和企劃人員聊聊以了解這份工作⭕
- Realistic:請求必須是策略上有可能達成的
- 我要去月球的門票⚠️
- 我需要兩張演唱會門票⭕
- Time-bounded:讓對方能評估時間內是否能提供協助
- 如果說「明年才要」,對方可能根本就忘記⚠️
(3) 考慮可能的求助對象
- 朋友圈
- 公司的人事檔案或知識資料庫
- 休眠人脈(久未連絡的朋友等)
- 二級人脈(可能接觸到所需資源的人)
(4) 如何看待被拒絕
- 問「為什麼」能將「拒絕」轉變成「可以」,或得到導向「可以」的資訊(「我能問為什麼嗎?」)
- 拒絕只是一種意見,並非針對個人;拒絕通常只是關於拒絕者而非請求者的資訊(你並不知道背後的原因)
3 如何創造能安心求助和助人的團隊
《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》在這部分著墨滿多,大概佔了一半篇幅;但因為我不是團隊主管,所以只筆記一些我覺得有趣的內容。
(1) 創造團隊安全感的工具
IDEO 的航程專案流程(flights)(p.110)
- preflight
- 專案準備階段
- 討論希望和恐懼
- 建立表揚求助和助人的規則
- 釐清團隊和個人需要什麼來取得成功
- 範例:我不太了解這個主題,因此我會處在學習模式,請大家對我保持耐性,在我學習時帶著我。我會問很多問題,需要各位的鼎力相助!
- midflight
- 目的是讓團隊在專案中途報平安
- 檢查進度、弄清楚是否需要額外資源
- 重申對求助和助人的規範和期望
- 檢視哪些行得通哪些不行,若有需要則進行調整
- post-flight
- 在團隊完成工作後
- 情感宣洩、慶祝的時光,而不只是事後檢討
- 討論學習所得、提供回饋與接受意見
- 檢視是否重視及表揚求助和助人的人
互惠圈(p.122)
- 每個人都要在白紙上半部寫下請求,認為自己能提供協助的話就在下半部寫上名字
白板上的一週一問(p.127)
- 輪流週一在白板上寫下問題,週間大家都可以寫下答案,但是週五才能進行討論
(2) 關於讚賞
- 想被讚揚是人類需求:受到讚賞是一種基本的人類需求。讚賞告訴我們,我們受人重視,我們有所歸屬,我們被包括在內、被接納、被賞識。我們受到肯定的鼓舞,相對也因為缺乏肯定而失去熱情。(p.168)
- 外部獎賞(例獎金)增多並不會因而減緩內部動機(例個人滿足感):研究激勵的心理學家過去曾擔憂,提供表揚和獎勵等外部激勵因素會逐漸損害或「排擠」內在激勵因素,像是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個人滿足感。其實,一項針對這個主題近四十年研究進行大型統合分析得到的結果是,就算有金錢獎勵的存在,內在動機仍舊是中等到強度的績效預測指標。(p.171)
這讓我想到之前讀《夠好的工作》,書裡提到人很容易追逐職場上的外部獎賞(獎金、位階、掌聲等)而不自覺陷入過勞迴圈。但《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》這本書中的例子有個顯著差異:員工是本來就發自內心喜歡做這件事,不是為了外部獎賞才去做這件事;所以無論有沒有外在獎賞都不影響他做這件事,也就不會為了追逐獎賞陷入過勞迴圈。
《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》給我的收穫?
我覺得最有幫助的
- 我滿喜歡「勾勒願景」這個工具,由於是想著成功的願景而寫下目標,會讓人在設定目標時充滿正向的感受。
- 書中有提供某間公司工作守則的範本,我覺得這份守則讓我很有安全感,像是「我們雇用你是因為你的才華與潛能,而非期待你無所不知。」、「你會犯錯,那是學習的最佳方法」、「我總是看起來很忙——那只是我的行事風格。別讓那打消了你想打擾我工作的念頭。如果你需要我的關注,只管給我打信號」等。
是否解決我的問題
讀到一半就有發現,這本書好像跟我想解決的方向有點不同,但更可能一開始我就沒有問對問題
- 我的問題不是出在「怎麼問」環節,而是更前面的「開口問」(不敢求助),也許是對於團隊很難有足夠安全感
-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還是有點 high level,我會想知道更多細節的操作方式,例如書中 IDEO 的航程專案流程提供的發問範例我就覺得很不錯
- 覺得這本書更適合「想學習透過求助/給予增進效能的團隊」多於「想學習往外去求助的個人」
開口問,全世界都會幫你:人生、職場必修的求助溝通學
- 作者:Wayne Baker
- 譯者:陳筱宛
- 出版年份:2020
- 出版社:商業周刊
- 閱讀平台:實體書
- 閱讀時間:2024-06